作者:杨亚星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4-04-26
据统计,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不断增长的毕业生人数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当下,如何在实现更充分就业的基础上促进高质量就业,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议题。在此过程中,构建体系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提升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实施质量、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保障。
做好就业指导服务,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校内学生工作教师兼职承担,专业教师参与不够,行业企业专家介入不够。部分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动力不足,存在重科研活动、轻就业指导的错误认知。加强体系化建设,努力打造内外互补、专兼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凝聚专兼职力量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是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的重要支撑。
在专职队伍建设方面,应当推行全体教师“一岗双责共同参与”制,通过全员参与、全程服务,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专家队伍、管理队伍在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中的引导者和教育者角色,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全过程的指导服务和资源支持。在兼职队伍建设方面,可通过邀请各行业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杰出校友等加入兼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实现与专职就业指导教师的优势互补,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精准的指导服务,让高校人才培养更契合社会需求、市场需求、行业需求。
从就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来说,高校就业课程设置也存在体系化不强的问题。部分高校在学生入学之初,并未设置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和服务,而是在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时,对其开展相对集中的课程授课、职业教育等。
这样的流程设置把就业指导工作变成了一个固定化的任务,并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群体的就业能力。着眼于此,要建立分阶段、全覆盖的大学生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体系,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设置与之学段相匹配的就业指导课程。例如,低年级阶段重点开展普适性政策宣讲、专题讲座、经验分享等活动,融合学科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高年级阶段依托调研实践、就业实习等,鼓励学生在实习实践活动中积累未来参与社会竞争的资本,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从而拓展和延伸就业指导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带来了新的就业方向。如何为学生提供全面、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精准贴合大学生需求,持续提升人岗匹配度,是助力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多聚焦就业“知识点”的获取,学生无法实现所学专业知识向职业操作的有效迁移,对于新议题、新问题、新策略的认知有限,跨学科、跨领域的系统性整合思维明显不足。
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是保障大学生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社会各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显得越发紧迫和必要,必须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能力,以不断适应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情境、新要求。
对此,一方面要创新基础生涯教育课程,依托职业规划竞赛、简历撰写指导、求职面试培训、一对一咨询等传统课程模块,构建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常态化互动与交流机制。通过提供职业指导、求职技能培训及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充分挖掘个体的潜力优势和个性化发展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反思专业知识和特长优势,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
另一方面,则要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将行业需求、技术要求等内容提前放置于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中,推动就业课程的设计与就业目标领域相匹配。同时,应不断提升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质量和实效,完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标准,结合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提升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专业化指导赋能高质量就业。
体系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与时俱进、因时而变。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应主动适应当下就业新形势、新挑战,强化政策保障,强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培训,完善对就业指导教师的评价体系,提升就业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建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使他们真正成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强大助攻。
要完善培训体系,既要引导就业指导教师升级就业教育观,树立人才“高质量培养”与“高质量就业”深度融合的育人观念,又要顺应数字化变革趋势,提高教师运用数字技术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的素养。就业指导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就业信息平台,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表现和内在潜能进行“数字画像”,“一人一策”动态跟踪就业困难的特殊群体,让就业信息采集工作更加全面、准确、可靠,推动高质量就业的新思路、新模式落地。
探索建立相对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满意度指标体系,以指导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将就业去向、就业满意度、创业数量和类型等情况纳入就业指导教师的评价体系中,切实提升就业指导服务实效。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廉洁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孟宪承书院副院长)
作者:杨亚星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26日第2版 版名:评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