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广江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4-04-25
近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明确高校应根据实验室分级分类结果,制定并落实不同等级的管理要求,按照“突出重点、全面覆盖”的原则加强实验室安全监管。
安全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保障和前提条件。近年来,虽然高校实验室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这些事故不仅给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也损害了高校的形象和声誉。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实验室安全管理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宣传教育不充分、工作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如同隐形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安全事故。
教育部出台《办法》,旨在通过精细化的分级分类管理,强化实验室安全风险防控,让实验室安全时刻“在线”,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人才的培育保驾护航。分级分类管理,就像一把精准的尺子,能够准确衡量实验室的安全风险,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办法》提出分级分类管理,是对传统安全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一次革新升级。分级,意味着根据实验室中存在的危险源及其存量进行风险评价,判定实验室的安全等级。这样一来,高校就能对不同等级的实验室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分类,则是依据实验室中存在的主要危险源类别判定实验室安全类别。这有助于高校更加精准地识别风险点,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然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也只是一纸空文。因此,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相关责任人必须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分级分类措施。
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机构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全面指导本校实验室开展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工作。高校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应亲自挂帅、统筹全局,推动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分管实验室工作的校领导作为重要领导责任人,要具体负责分级分类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监督。实验室负责人作为直接责任人,需对本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负全责,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地生根。
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通过举办安全知识讲座、开展应急演练、定期发布安全警示案例等活动,引导师生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观念,形成尊重规则、敬畏生命的安全文化。
实验室安全事关重大,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各高校必须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严格按照“突出重点、全面覆盖”的原则加强实验室安全监管,抓源头、抓关键、抓瓶颈,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扣、不留死角。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实验室安全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掌握防范化解实验室安全风险的主动权。
分级分类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方法,更是一种管理理念。它强调的是管理的精细化和精准度,通过一系列“靶向疗法”,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防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然,分级分类管理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随着实验室安全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因此,高校应定期评估实验室安全风险,及时调整安全等级和类别,确保分级分类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共同分享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
实验室安全无小事,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认真落实分级分类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安全万无一失。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24年04月25日第2版 版名:评论·时评
作者:陈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