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5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4年03月23日第1版
在柬埔寨金边,曾金兴在柬华应用科技大学学习物流专业,计划开一家与中国贸易相关的物流快递点;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16岁少年阿尔菲道斯在鲁班工坊学习无人机操控技术,对未来职业发展充满信心;在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卡萨瓦通过中赞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的电站运维培训班,从普通电工成长为电站工程师,并期待着新的培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中国古话如今在“一带一路”上重新散发光芒。“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已经打造出了一批“职教出海”品牌,鲁班工坊、“中文+职业技能”、浙江“丝路学院”、江苏“郑和学院”、山东“班•墨学院”等,它们共同形成了中国职业教育百花齐放、多元发展的境外办学格局。
随着国际产能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实施,中国职业教育正成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新的支撑点以及中外经贸和人文交流合作新的载体。
恰逢其时,与“走出去”中国企业携手出海
协同中国企业出海,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是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最鲜明的特征。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常务副会长郑超2012年在新加坡参观中国企业的项目工地时,大部分工作还是中国人完成,他跟中国工人说“把英文学好才能做好工作”。当他2018年离开新加坡时,带他参观工地的已经是当地员工,并且说着流利的中文。
“庞大的海外投资使中资企业急需培养大批具有熟练技能、懂中国技术装备和工艺、了解中国文化且懂中文的当地员工队伍。”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谢承杰说,一方面产能合作国对外资企业雇佣当地人比例有要求,另一方面雇佣当地员工也能节约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
从使用中国人到更多雇佣当地员工,“走出去”中国企业的属地化发展蕴藏了中国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处副处长谢丽杲曾到有色金属行业在赞比亚的中资企业调研,看到很多各式各样的电机堆放在厂房,等待中方派人维修。“可能就是一个线路或者小器件坏了,但是当地的技术工人不会修,这就造成设备成本增加以及生产周期等待。”谢丽杲说。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难以支撑产业一线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当地雇员中文能力有限,与中国企业文化融合困难。这些都影响了中资企业在当地的深度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项目所在国的工业化和民生富裕。”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周燕说。
有色金属行业是我国“走出去”行业先行者。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宋凯介绍,行业的中资企业在海外获得的矿产资源量已经大幅超过国内,其中还包括许多国内储量不足的战略金属。“为了保障产业链安全完整,提升当地员工能力素质尤为迫切。”宋凯说。
反观国内,中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成,中国职业院校开设了1300余个专业,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
2015年底,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依托全国有色金属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中国有色矿业集团作为试点企业,在有色金属行业开展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
截至2023年底,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0所试点职业院校共派出90多名教师赴赞比亚,为1500多名赞方员工开展了电工、焊工、班组管理等20多个职业工种以及工业汉语的培训。
“这么多年下来,目前企业大部分技术岗位均由当地员工操作,员工收入大幅增加,企业凝聚力明显提升。同时,中方员工派遣人数逐年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安全管理和防疫成本大幅下降。”宋凯说。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孙善学认为,进入经济全球化新时期,我国发展壮大起来的民族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迫切需要经过中国化、时代化淬炼的高水平职业教育提供有力支撑,中国企业携手中国职教走向世界成为必然趋势。
乘势而上,共享中国职教标准
与培训企业当地员工相比,根据合作国家实际需求,开展学历教育,将中国职业教育标准纳入合作国家国民教育体系,则是在更深层次、更长远上扩大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2019年,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这是由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协同国内10家职业院校,在海外独立开展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
截至目前,中赞职院开设了10个高职专业,分别由国内10所高职院校以海外分院的形式承办,其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信息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9个专业以中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为基础,依据中国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结合赞比亚教学实际研发制定,填补了赞比亚相关专业国家教学标准的空白。
“这9个专业标准成为赞比亚国家标准,进入赞比亚国民教育体系,意味着赞比亚任何高职院校想要开设这些专业,都必须依据这些标准。”中赞职业技术学院执行院长王楠说。2023年10月,中赞职业技术学院送走178名首届毕业生,其中,按照中国职业教育标准培养的40多名高职毕业生全部进入当地中资企业就业。下一步,中赞职院还将进一步升级为应用技术大学,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
建设海外应用技术大学,中国职业教育已经迈出步伐。
3月15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在柬埔寨建立的中国第一所海外应用技术大学——柬华应用科技大学举行了开学典礼,首届招收了新能源发电工程技术、汽车服务工程技术等6个专业共160名本科学生。“6个专业全部采用中文教学,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设置,全部以中国相关专业标准为基础设计,进入柬埔寨国民教育体系。”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谢永华说。
“这么多年下来,我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那就是中国职业教育完全有实力走出去。”鲁班工坊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吕景泉曾持续20多年参与过中国和德国、西班牙、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项目。
“这个自信不是空来的,是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发达国家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后,跟中国本土化职教实践相结合,又回看中国优秀传统职业文化,形成了中国职业教育的话语和模式。”吕景泉说,一位发达国家的职教同行曾跟他说,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是德国的职业教育,你们中国的职业教育也肯定有自己的密码,无论你们是否意识到,这都是一个现实,中国的职业教育肯定支撑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职业教育在向西方学习、借鉴中获得长足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模式,有效支撑了中国改革开放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这是中国职业教育标准“走出去”的实力和底气。从职业教育本身来看,“走出去”办学也是建设现代职教体系的应有之义。
在宋凯看来,中国职业教育标准“走出去”不仅能够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还将带动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如果能够通过教育合作,带动我们的职业标准,进而再带动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通过育人模式逐步使整个产业标准、技术标准向中国标准靠拢,那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会起到巨大的支撑作用,这也是职业教育‘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意义。”宋凯说。
扬帆远航,如何行稳致远
2023年8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并对南非进行国事访问时,提出“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中方计划每年为非洲培训500名职业院校校长和骨干师资,培养1万名“中文+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通过鲁班工坊等推进中外职业教育合作”也写入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
职业教育正在成为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扩大中国教育国际影响、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的战略资源。面向未来,“职教出海”如何更好扬帆远航?
“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在规划对外经济援助项目时,多立项职业学校项目,在规划批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应安排其中一部分资金用以资助当地职业学校发展。”郑超建议,在海外已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的中资企业,在有条件的区域可以把支持产教融合纳入企业国际化业务的考核体系。
当前职业院校多为自发“走出去”,缺乏系统组织,大部分是在与企业合作时,“意外”发现企业在国外的人才培养需求,进而把校企合作从国内拓展到国外。谢永华认为,海外中资企业和合作国家对人才需求多样化,一所院校又往往难以满足所有需求,尚需进一步整合优势,组团出海。
为了服务行业内更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一些“走出去”企业数量多、规模大的行业组织正在有计划地、更大规模地和职业院校联手“出海”。
比如中国机电商会专家委员会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合作推动国际性产教融合。“机电商会有1.5万家会员单位,国际交流协会也有1000多个合作伙伴,大家共同动员企业在海外与职业学校联合,开展属地化人员的技能培训。”郑超介绍,机电商会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近期将联合开展调查研究,选准国别,筛查专业,互相支持,共享资源。
有色金属行业与山东省教育厅、甘肃省教育厅从2021年开始合作,统筹国内50所高职院校与行业内的10多个海外中资企业共同“走出去”,在非洲、东南亚、中亚、南美洲等区域的14个国家,建立20个海外培训中心和校区,面向项目所在国本土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安全生产、工业汉语等线上线下培训。
职业教育在国内发展存在的“三教”改革难题,在“职教出海”中同样存在,比如“语言+技能”复合型师资短缺以及多语种、本土化教材和教学资源缺乏。
在谢永华看来,部分“走出去”教师更关注专业教学,对语言教学重视不够,需要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语言交流能力、国际化文化传播能力和海外适应能力。同时,在国际化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不同专业从初级到高级,从理论到实践,都要有教材和数字化资源,还要适应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成本很高,任务艰巨。
为此,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合作建设“中文+职业技能”基地,开展外派教师以及海外本土师资培养,进行“中文+职业技能”系列教材和资源研发。截至2023年底,该中心支持41所职业院校开发了57个“中文+职业技能”教材,覆盖50余个专业,并陆续翻译成多个语种出版,培养“双师型”师资近千名。
未来,中国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会更加频繁,境外办学项目还会持续增加。据悉,教育部将制定支持和规范职业教育“走出去”相关制度,推动“职教出海”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记者 欧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