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国职教信息 >> 正文

    加大资源供给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4-03-21 12:46:40 作者:  编辑:管理员    点击:

    作者:黄蓉生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理论特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发布时间:2024-03-21


    新征程上,为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思政课建设水平,务必持续加大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切实将铸魂育人、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了办好思政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实践要求。五年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征程上,为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思政课建设水平,务必持续加大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切实将铸魂育人、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充分认识持续加大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从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政课的历史进程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深度论析了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洞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正处在转型期,变革过程充满着诸多风险和挑战。比如世界多极化持续推进,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加速演变;国际环境总体稳定,但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等等。如今,中国共产党正担负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适应这样的国内国际时局变化,务必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思政课、办好思政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客观形势,需要持续加大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以更好地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后继有人。


    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存问题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学生感悟体悟、启智润心,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思政课建设亦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思政课如何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讲透彻,如何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把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将事实和道理讲清楚,如何更好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这些问题说到底是关于思政课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是办好思政课的本质所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因而,思政课必须持续加大其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建设高质量思政课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毕生难忘、终身受益的课程。


    科学框定持续加大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的要素内容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同样是涉及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最新变化的时事课程,这一特殊性质决定了持续加大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就是要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资源,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资源,重大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资源要素内容供给。


    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最鲜亮的底色。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建构起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引导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其一生成长成才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思政课建设必须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项长期重大政治任务,大力推进这一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这一重要思想铸魂育人,厚植学生理论素养,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资源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2023年10月通过的爱国主义教育法,以立法的形式将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明确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2024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要求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重大主题宣传,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结合起来。这些重大部署和政策规定为持续加大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提出了明确要求。思政课要用我们自己的历史来教育人培养人,用好用活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资源,推动其融入课程,引导学生弄清楚当今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自己所应担负的历史使命,加深理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重大形势与政策资源 我们党历来重视形势政策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把握时代趋势和国际局势重大变化、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基础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这既对思政课提出了全新全面要求,也蕴含着持续加大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的新要素内容。即是说,思政课要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把准形势政策教育的主线,握牢形势政策教育的重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深切体悟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准确把握持续加大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的实践要求


    思政课建设要在改革中加强、在创新中提质。办好思政课,说到底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引导学生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持续加大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应在夯实学科支撑、聚集文化力量、运用科学思维上着力,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和一体化研究的一级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教育教学的实践和规律,承担着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使命任务,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学理支撑和人才支撑。持续加大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首先要进一步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既要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提供多角度学术支持,又要组织广大思政课教师学习领悟相关政策精神,准确把握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真正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聚集深厚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持续加大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要求聚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大力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主动肩负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为提升学生文明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作出应有努力和贡献。


    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们在科学认识活动中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理性思考、加工处理的方式和途径的总和。思维方式科学与否,直接关涉现象认识得清不清、问题分析得准不准、规律把握得好不好、决策制定得对不对,是增强工作预见性、实效性、创造性的前置条件和基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持续加大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要求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将其带到课堂上,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热点,引导学生掌握观察认识当代世界、当今中国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踔厉奋发、创造佳绩。


    (作者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拓展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见7版


    作者:黄蓉生


    《中国教育报》2024年03月21日第5版 版名:理论周刊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
  • 山东省学校安全问题"随手拍"
版权所有@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地址:山东省单县开发区学院中路|招生办公室:0530-4682038,4682198 |党委办公室:0530-4682009,4682004|鲁ICP备12013444号

鲁公网安备 37172202371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