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 丹 丁雅诵 陈圆圆 叶传增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2024-03-07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工作重点,代表委员表示,将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代表委员表示,要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基础教育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内涵发展阶段。”辽宁省鞍山市第十三中学教师官启军代表说,“前段时间,我和几位代表来到沈阳市浑南区第九小学调研。学校里攀岩台、滑雪场等运动设施,面点课、洗车课等特色课程,让人眼前一亮。”
“基础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又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针对中小学科学教育,官启军代表建议,加快补齐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数量和能力短板,变革科学教育的理念与方式,鼓励科学教师积极利用线上资源开展科学体验活动,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梦想。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着重要支撑。”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委员建议,“高校应加快科研组织模式和范式变革,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高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不断优化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武汉大学副校长宋保亮代表建议,“应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紧密对接,深入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工程。“加快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紧缺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注入强劲动能。”安徽省马鞍山市委书记袁方代表介绍,马鞍山市率先在市内3所本科院校试点设立产业工程师学院,在办学管理、人才培养、职称评审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打通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融合通道。袁方代表建议,促进校企共建共享一批高标准公共实训基地,将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技术服务等嵌入人才培养环节和企业生产过程。
建设教育强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性工作。2023年,我国共有专任教师1891.78万人,支撑起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代表建议,打造教育家精神培育弘扬基地,让教育家精神可近可亲可感可学;强化国家级教师表彰奖励,推出一批教育家型教师,激励广大教师见贤思齐;将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精髓要义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必修课,融入教师职业生涯各发展阶段,激励广大教师追求卓越、勇担使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代表委员表示,要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
——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张旭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前沿技术的投入,抓紧抢占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强对科技战略规划、科技政策和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的统筹协调,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和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为培育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提供有力的市场环境和基础条件支撑。”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谢素原委员说,“中试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建议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成立高水平高层级的专业化中试验证平台,培育一批材料领域世界龙头企业,助推我国材料行业技术迭代、自主可控、产品创新、降本增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让基础研究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42.7万家,较上年增加7.2万家,国内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90.9万件。
“近年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稳固,但也要看到,目前国内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代表建议,加强科技企业特别是领军企业的基础研究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通过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引导科技领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协同,共享前沿科技成果。
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
代表委员表示,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当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但也要看到,与我们面对的国内外形势任务相比,我国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的任务还很重。
“作为一线科研人员,我深刻体会到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性。”稀土催化创新研究院(东营)有限公司副院长翟燕萍代表建议,制定科学规划,依托各地特色资源禀赋,差异化打造人才高地,引导人才在区域之间合理布局。同时,应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为优秀人才提供价值创造、创新突破和自我实现的平台。
“我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昆明理工大学校长王华代表说,“高校应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引进方向,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努力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在做好本土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支撑。”
“用好人才第一资源,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干事潜力,应持续在健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队伍管理上出实招,进一步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障碍。”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国栋代表说,“人才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要用发展的机遇吸引人才,用完善的政策服务人才,让各类人才扎根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本报记者杨昊、王欣悦、乔栋、李蕊、李俊杰参与采写)
(责任编辑:zha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