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国职教信息 >> 正文

    职校考试怎样体现育人功能

    发布日期:2024-01-24 17:41:50 作者:  编辑:管理员    点击:

    作者:李永敬 宋林芝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日期:2024-01-24

    考试育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根本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但部分职业学校仍存在考试次数偏多、难度较大、质量不高、评价方式不当等问题,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应考压力过大,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考试评价改革的重要性。这些政策旨在推动学校完善考试制度,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为考试育人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有了好政策,就需要将其扎实落地。职业学校如何充分发挥考试的育人功能,具体需要怎样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是值得职业教育一线工作者探索的问题。

    笔者认为,欲发挥考试的育人作用,首先要改善学生与考试的关系。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内生动力。然而,不当的考试方式往往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此,学校应该探索更加灵活、多元化的考试方式,以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尝试将传统的笔试、面试和作品评定等方式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学校应减少考试次数,降低考试难度,避免过分强调分数和排名。通过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这也是考试育人的基本功能之一。

    而考试育人的另一个基本功能是帮助学生掌握自育自学的方法。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的兴趣,而且需要具备学习的能力。学校应该通过考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学校可以设置开放性考试题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寻找答案。同时,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日常表现,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自育自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新时代的考试要依循新的价值体系,而不能仅局限于知识、能力的评价,要着眼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考试必须体现学生的个体价值,让学生通过考试成就自我、发展自我。同时,考试育人可以推动教师围绕核心素养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努力将课程理念、原则要求转化为行之有效的育人实践活动。

    所以,考试育人是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重大举措,使学生从会做题转向会做事,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学会怎么做,知道做成什么样,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基本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践层面,笔者倡导使用“学生自主评析法”体现考试育人的功能。

    学生自主评析法是通过3个环节、6个步骤、2项评议和10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析的考试方法,其基本内容和流程如下。

    3个环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试卷中呈现的问题和学生潜在的问题为导向,展开自主评析,旨在培养学生探事格物的思维方法。

    6个步骤:算比例(对照“双标”找差距),描点线(有升有降看变化),研试卷(盯住错点不放松),查原因(得失升降皆有因),定目标(走进最近发展区),想方法(贴近学情找措施)。

    2个评议:学生日常行为评议与学生学习态度评议。这是影响学生“德业双修”的两个主要方面。具体做法是通过填写调查表,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与深刻的自我反省,是家校共育、自主合作和自育自学理念的具体化。

    10个方面: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精神、身体健康、知识技能、应试策略、目标设定和达标措施。学生根据先后两次考试成绩的变化,从10个方面对自己进行解剖评析,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同一事物的思维习惯。这10个方面贯穿于“三个环节”,既是问题发现的因素,也是问题分析的要素,又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以上述内容为依据,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设定下一次考试的目标。设定原则是在效度上引导学生顺利走进“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设定的方法是贴近学情订计划,每个学生要依据自己的考情、学情等,制订适合自己的提升计划,找出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和措施。

    考试育人的新路径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试卷是抓手,考试是契机,只有通过创新考试方式、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教师培训、强化家校合作,才能让考试回归育人本质,持续推进考试评价改革。

    (作者单位均系河南省社旗县中等职业学校)

  • 官方微博
  • 官方微信
  • 山东省学校安全问题"随手拍"
版权所有@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地址:山东省单县开发区学院中路|招生办公室:0530-4682038,4682198 |党委办公室:0530-4682009,4682004|鲁ICP备12013444号

鲁公网安备 37172202371979号